产业资讯

国际大都市战略2023|伦敦:聚焦文创产业,打造零碳城市

来源:创新产业融合促进会  时间:2024-01-03

【编者的话】


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新加坡,这些一线国际大都市2023年都制定了哪些城市大战略?这些战略或举措预示着国外大都市转型的方向和思路,代表了这些头部城市的顶层思考。


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大都市动态跟踪课题组撰写的“国际大都市战略2023”系列文章,将对六个一线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战略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度解读,为上海更好地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是系列文章第三篇,且看伦敦如何在文化创意、低碳减排、产业复苏、社会民生等议题上制定发展战略。


伦敦。东方IC 资料图

伦敦是英国首都及第一大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

2022年伦敦人口880万,面积1572平方公里,GDP达6789亿美元,人均GDP达7.71万美元。根据大伦敦政府经济发展智库GLA Economics的预测,2023年伦敦的GDP增速将达3%,预计2023年伦敦GDP高达6993亿美元。


2023年伦敦主要关注城市文化创意、低碳减排、产业复苏、社会民生等议题。

1、伦敦打出支持文化组织组合拳,进一步夯实文化创意底座

伦敦经济委员会发布了《不走寻常路的文化》(Culture off the beaten track)报告,以支持小型文化组织,进一步夯实文化创意底座。小型文化组织指小型博物馆、画廊、剧院和音乐场所等,特别是位于伦敦中心活动区以外的文化组织。小型文化组织受到新冠疫情以及生活成本提升的影响,发展受阻严重。


这份报告提出,伦敦应采取行动支持小型文化组织,包括伦敦应建立小型文化组织网络;确保文化资金公平地分配给小型文化组织;为小型文化组织提供长期、可负担的场所;加强小型文化组织与创意中心的合作;将它们纳入大伦敦管理局(GLA)的举措中等。

2、伦敦继续下注创意产业,创意之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3年10月,伦敦发起了“伦敦创造”(London Creates)活动,旨在庆祝伦敦成为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首都。


研究表明,伦敦创意经济目前有超过110万个就业岗位,五分之一的工作岗位来自创意经济,创意产业经济产出占整个英国创意产业经济产出的一半以上。伦敦还投资超过6亿英镑建设位于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的东岸文化和教育中心,并设立12个创意企业区,这将提供71000平方米的创意工作空间(相当于10个足球场),支持800家创意企业,并帮助5000名年轻的伦敦人在2026年前进入创意产业。

3、伦敦将超低排放区范围扩展至所有行政区。

2019年,伦敦启动了全球首个24小时超低排放区(ULEZ)[注:超低排放区即ULEZ(Ultra Low Emission Zone)所有污染物排放量高于“欧4”标准限值。]。2021年该区域扩大到整个伦敦内城,2023年8月该区域扩大至所有行政区(图1)。未来,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在此区域内行驶可能会面临每日12.5英镑(约合114元人民币)的罚款。该政策将有效减少有害汽车尾气的排放,使伦敦的空气更清洁、安全。


图 1  伦敦超低排放区范围图

此外,伦敦交通局从该政策中获得的收入都将用于投资运营和改善伦敦的交通网络,如用于由快速巴士线路组成的“超级环线”(Super Loop),以改善伦敦郊区的公交系统。

4、伦敦“低碳加速器计划”取得明显成效。

伦敦低碳加速器计划始于2016年,该计划包括能源加速器计划:组织开发和交付低碳能源项目,如中型到大型可再生能源或低碳热网项目。二是工作场所改造加速器计划:为学校、医院等工作场所改造建筑物,提高能源效率。三是住宅改造加速器;提供“全屋”改造项目所需的技术专业知识,帮助减少房屋改善所需时间,同时保证工程质量。


此前,伦敦拨款500万英镑将低碳加速器计划延长至2024年3月,现在又再拨款1370万英镑将此计划延长至2026年,以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用清洁能源,减少能源费用并改善当地空气质量。这些计划有望在2024年减少超过50000吨碳排放,相当于从伦敦飞往纽约的近85000趟航班的碳排放量。

5、“伦敦行动”旅游活动促进经济强势复苏。

伦敦于2021年5月发起了“伦敦行动”(Let's Do London)活动,旨在支持伦敦的企业、文化机构和景点。通过精心策划的500多项季节性活动和文化活动,为超过1735个组织和创意自由职业者提供支持。截至2023年10月5日,伦敦当年新增了30万名游客,带来了1.62亿英镑的消费。


伦敦市长透露,在过去三年中,“伦敦行动”活动吸引了超过85万新增游客,为伦敦经济贡献了3.6亿英镑,大约每年有1600万人到访伦敦。(疫情前每年约有2100万人到访伦敦),预计能够为伦敦带来80亿英镑左右的直接消费。加拿大旅游和房地产咨询服务机构Resonance Consultancy基于机场连通性、公园数量、餐馆和夜生活场所的集中度等因素,将伦敦评为2023年全球最佳城市(The World’s Best Cities 2023)。

6、伦敦启动史上最大社区体育基金,帮助弱势年轻人健康成长。

伦敦马拉松基金会和英格兰体育局合作推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社区体育基金“Go!”伦敦基金,帮助伦敦弱势年轻人接触和享受体育,改善身心健康和社区关系。


该基金计划投资1950万英镑,在未来五年内支持社区体育和体育活动计划。该基金原则上将支持所有4岁至24岁的弱势儿童和青少年,包括来自低收入家庭、未接受教育、就业或培训、有身体或学习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等。

7、伦敦重磅支持成人教育,帮助获得学习和工作机会。

伦敦宣布进一步投资1.35亿英镑用于成人教育预算,支持超过10万伦敦人再培训、学习或提高技能,并帮助他们在相关行业找到工作。当前成人教育预算已帮助超过80万伦敦人接受免费教育或技能培训。


伦敦追踪了自市长2019年负责成人教育预算以来该项计划的成效,今年公布了第一批次伦敦成人学习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一是超过一半的成人学习者表示他们通过再教育获得了正向的经济成果,比如找到了工作和进一步升学。二是伦敦的在职学习者一旦完成一项课程,他们的经济收入平均会增加10%。三是96%的成人学习者表示,学习带来了社交改善,获得了结识新朋友的机会以及提高了幸福感和自信心。

8、伦敦首次利用数据平台,联系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申领养老金信贷。

伦敦2023年2月宣布发起一项以数据为主导的倡议,该倡议与数据分析公司合作,通过低收入家庭跟踪器(LIFT)分析平台追踪到17个行政区内符合申领养老金信贷条件的家庭,并邮件告知他们申领养老金信贷。该倡议涉及8200个老年家庭,截至2023年8月21日,该倡议已帮助超过2100名伦敦老年人获得平均3879英镑的收入,总额接近840万英镑。8月,伦敦市长宣布将进一步扩大该计划范围至23个行政区,涉及10000个老年家庭,希望让更多的老年人申请到养老金信贷。

9、伦敦加大力度继续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

伦敦住房委员会发布了2022/2023年度“经济适用住房监测”报告,该报告追踪了伦敦在提供经济适用房方面取得的进展。


2015年伦敦投资48.2亿英镑用于建造经济适用房,计划2016-2023年启动11.6万套经济适用房建设。从2015年到2023年3月底,共有55027套房屋完工,还有61755套尚未竣工。2021年伦敦投资40亿英镑继续用于建造经济适用房,计划在2021年至2026年期间再开工3.5万套房屋。从2015年到2022年,伦敦经济适用房竣工套数逐年增长,2022年的启动数量也是有史以来最多的(图2)。伦敦市长强调,2021-2026年将提供更多社会租金水平的房屋,其中一半以上是保有权类型。


图2  伦敦经济适用房竣工和启动数量


10、伦敦在加强城市风险管理上出新招。

伦敦消防局发布了最新的《伦敦风险管理计划(2023-2029)》(Your London Fire Brigade—Our plan to keep London safe)。该计划是2017年6月14日格伦费尔大厦(Grenfell Tower)发生灾难性火灾(72人丧生)以来的第一个计划。该计划在分析了未来伦敦可能面临经济衰退、疫情、恐怖袭击和气候变化等发展挑战和既有的工作成效的基础上,从风险的认识、风险的回应、新兴和未来的风险、变革策略等几方面进行展开,阐明了伦敦如何改善公共安全、减少紧急事件数量并拯救生命。


伦敦聚焦文化创意产业,加速打造“零碳城市”,关注弱势和边缘群体

日本“森纪念财团”2023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中,伦敦排名第一,这是伦敦过去三年首次排名第一。在经历了脱欧与新冠疫情后,伦敦虽然没有完全恢复,但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进一步吸引了更多人涌入。


与此同时,新冠疫情也放大了伦敦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比如过高的生活成本和缺乏负担得起的住房。


2023年,伦敦继续聚焦文化创意产业,发起了“伦敦创造”活动,着力支持文化组织,试图通过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就业。


这一年,伦敦在绿色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将超低排放区扩展到外伦敦,“低碳加速器”计划成效明显,同时,伦敦也在加急落实将零碳城市目标提前至2030年完成的具体措施。


这一年,伦敦尤为关注经济持续增长,通过支持“伦敦行动”旅游活动促进经济强劲复苏,同时,通过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创业活动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经济发展。最后,伦敦也非常重视人文复兴,旨在打造更包容、更宜居的城市。


这一年,伦敦优先考虑弱势和边缘群体的需求,发起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社区体育基金项目,继续支持成人教育培训,帮助提醒老年人申领养老金信贷,支持更多的经济适用房建建设,满足多样化需求,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


(本文系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大都市动态跟踪课题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组成员包括:王玮、戴跃华、刘梓宇)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刘威